鄧興旺認為,創業就是給人創造價值和幸福,要堅持自己的理想,遇到困難堅持一下總能做下去。實習生 王飛 攝
  1962年生,湖南沅陵縣人,世界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及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鄧興旺入選第一批北京“海聚工程”和第二批國家“千人計劃”。
  2009年,已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的鄧興旺做出回國創業的決定時,包括妻子在內的很多人都感到不解。如今,四年過去了,從生物學教授到企業家,鄧興旺在知天命的年紀,完成了人生的新挑戰。
  “我從農村來,我希望有一天,能用我們研發的技術,改變中國農民的命運。”
  談求學
  從寒門學子到頂級專家
  1962年10月,鄧興旺出生在湖南省沅陵縣北溶鄉三八村下管坪村,生活條件艱苦。高考填報志願時,在老師的鼓勵下,15歲的鄧興旺選擇了第一次聽說的北京大學,並如願進入北大生物系。
  碩士畢業前,由於無力負擔學費,鄧興旺在給國外學校的申請信中提到,希望學校能免去申請費,或等他入學後再慢慢補齊。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在回函中表達了對鄧興旺碩士時期研究課題的興趣。
  在伯克利大學,鄧興旺專心於學術。博士後還未畢業,鄧興旺就向耶魯大學投出簡歷,兩次面試後,耶魯大學決定聘請鄧興旺出任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助理教授。1998年,憑藉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魯大學聘為終身教授;2003年,世界植物分子學會將每年全世界僅有一人獲獎的Kumho獎頒給鄧興旺。
  這是鄧興旺在美國的第18個年頭,他從一個請求學校減免申請費的寒門學子,成為了世界生物學領域頂級專家。
  談回歸
  盡自己所能給年輕人機會
  1998年起,鄧興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織北京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發育遺傳學暑期免費講習班,並親自授課。“學員大都來自全國高校生物系及研究院所,人數最多時800多人,沒有座位就坐在過道里。”
  隨著回國講學次數的增多,鄧興旺開始琢磨著,如果能將耶魯和北大的學術資源相融合,學生一定可以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2001年,他成立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如果學生能由兩所學校一起培養,一定能學到更多知識,所以我盡自己所能,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研究中心初具規模後,鄧興旺又通過組織項目,資助一些北京大學研究生到耶魯大學學習深造。
  同時,鄧興旺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內相關領域的產業發展。
  “長期使用化肥使土地開始退化,環境越來越差。”2007年,鄧興旺在回老家調研時發現,在農村,高產要求與生物技術水平之間還有很大差距。“只有提高國內生物育種技術的整體水平,才能切實提高產量,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環境的日益惡化”。回到美國後,鄧興旺開始和他的團隊一起,結合本土原有技術,創建出新型不育雜交育種體系,可以更精確高效地培養出高產、耐旱、抗蟲並可自我繁育的後代。
  “中國農民有福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此作出評價。
  經歷了實地調研和團隊研發,鄧興旺做出了辦研髮型企業的決定。“致力於為一些企業和機構提供核心技術與研發服務,同時向全國的種子公司推廣我們研發出的新技術。”在北京市的支持下,2009年8月,未名興旺系統作物設計前沿實驗室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鄧興旺出任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
  談創業
  經歷困難越多心態越好
  “企業式的科研和高校的科研有很大區別,需要所有人方向一致。”鄧興旺表示,即便在學術上已得到世界的認可,但經營企業對自己來說,還是一塊試驗田。
  即便做好了心理準備,困難依然接踵而至。
  “做企業會遇到很多問題,包括員工工資、項目資金等,事無巨細,這些都要自己想辦法處理。”鄧興旺稱,與專門做科研不同的是,除了要帶領團隊在實驗室搞研發創作,自己還要負責向主管部門申請項目、員工的工資及前期的項目投資等等。
  鄧興旺承認,創業初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摸索著前進的。“有時候也被繁瑣的辦事流程困擾,只能在規划過程中儘量降低風險。經歷的事情和困難多了,心態就越來越好了。”
  “要對企業負責任,所以從沒想過放棄。”鄧興旺表示,團隊有了科研進展和成果,那是自己最欣慰的時刻。
  “無論是抗除草劑的水稻小麥的研發,還是雜交育種技術,每一個實質性的進展都是團隊努力研發的成果。”鄧興旺指著辦公室牆上的研發成果圖片說,新技術能切實提高農民的收益,這也是研發團隊的共同目標。
  談成果
  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前,前沿實驗室聘請袁隆平院士擔任高級顧問,還吸引2位“千人計劃”專家、3位“海聚工程”專家和4位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加入。
  “創業就是給人創造價值和幸福。”12月13日下午,談到如今平穩運作的企業,鄧興旺稱,“每個人的歷程都是不可複製的,要堅持自己的理想,遇到困難堅持一下總能做下去。”如今,看著自己的研發團隊為了創新產品努力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已遠遠超過金錢本身。“他們和我一起實現我的夢想,因此。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談到退休,鄧興旺從椅子上站起,在辦公室踱步。“退休多種意義,從上一項工作慢慢退出,加入下一項,也叫退休吧”。 新京報記者 李禹潼
  聚螢
  收聚螢光以照明,喻指刻苦力學。鄧興旺出身貧寒,靠著自己的努力,他從一個寒門學子成長為世界生物學領域頂級專家。他說,“我從農村來,我希望有一天,能用我們研發的技術,改變中國農民的命運。  (原標題:鄧興旺:用技術改變農民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g52ogzg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